人物简介:
侯波,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室副主任。本人长期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精准扶贫政策研究,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公务员培训教材《公文写作教程》主编。
9月26日上午,我们有幸请到侯波博士,在8873a欢迎光临必赢三楼会客厅对他进行采访,以下是访谈实况。
王宇翔:我们了解到您博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学专业。您现在研究的领域更多涉及到的是科技工作与精准扶贫,那么您能谈谈您研究方向转变的原因吗?
侯波:我本科是学计算机的,硕士学的科技哲学,硕士毕业后我在中国科协工作,主要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从事科技普及的工作。在这些地区特别是一些民族地区的开展科技普及以及相关文件的起草过程中,我意识到民族学以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博士我选择了民族法学专业。现在我比较关注科技工作与精准扶贫,也是基于之前的学术背景。研究精准扶贫需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指导思想的变化,所以现在我也在逐渐靠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王宇翔:第二个问题就和您专业相关了。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了到2021年保质保量的完成脱贫任务,您认为我们当前全国范围内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呢?
侯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的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习近平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提出,为精准扶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脱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予了高度认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也经历了几次转变,从救济型扶贫到开发性扶贫,再到现在针对特殊人口的精准扶贫。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瞄准问题,一届接着一届干。我觉得这一过程的重点难点就在于我国地域广阔,扶贫工作对象规模较大。但我们国家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强调“两不愁,三保障”。我们目标明确,政府效率高效,再加上政策的指引,对口支援机制,还有一些市场手段,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脱贫工作一定会成功。
许曈:老师,我想问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您认为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的关系呢?
侯波:我认为有三个层次。首先要通过学习教材,使知识体系系统化,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其次要通过读原著、读经典,构建中观层面的知识维度,将研究领域范围缩小。最后在确立研究选题时,要讲求小题大做,深耕细作。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我认为选择具有现实性、针对性、时代性的问题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选题要结合时事热点、关注学科属性,同时还要有国际视野,这样的选题更能被学术界认可。
赵子琪:老师您刚才也提到要有国际视野,那您认为我们应怎样培养自己在学术方面的前瞻性的敏锐目光呢?
侯波:看书是最基本的途径。除此之外,我觉得和自己的导师多交流,多沟通也很重要。在这一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开拓视野。通过学术会议,认识专家,了解专家,学习专家。
许曈:关于读书,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侯波:读书一要有问题意识。确定了研究问题后,首先搜集二三十本相关书目,通过翻阅目录,对其中的内容有所了解之后精选一部分书目,进行精读。二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
许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我们现在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通过与您的交流,我们收获颇丰。